[长江日报]上海交大周泽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上是体制机制改革

日期:2018-01-10 浏览:251作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上是体制机制改革

周泽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主线。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命题,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在于重大结构性失衡,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进而提出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梗阻

长期以来,我国较为忽视供给侧的发展。我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表现为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习近平曾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作出判断:“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形势所迫,是问题倒逼的必然选择。

一年多来,我国以“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抓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如一些行业的供求失衡状况得到一定改善、政府和企业的行为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但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面临一系列现实梗阻,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乏力,经济结构转型进展缓慢,长期困扰我国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状况并未实质性改观,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和高端制造业、服务业供给不足并存,供给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以及技术、生态环境的需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等问题。从本质上讲,这些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长期演化的结果。因此,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和矛盾,还是要回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去寻找答案。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任何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与自然发生联系,人与人之间其实也会发生联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能动反作用。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关系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便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分析上述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我国各领域的改革不到位,使得现有体制机制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尚未理顺且权力边界不清晰,地方政府因过度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目标而对经济运行施加了过多的影响等问题,这些体制机制问题容易扭曲资源的配置,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甚至无效。

排除现实梗阻的逻辑进路

任何改革,从性质和任务上讲都是根据现有生产力发展要求,对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例外。因此,要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梗阻问题,必须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从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其一,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性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简政放权改革取得显著成绩,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依然存在。下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明确政府权力边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制定负面清单,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同时,要继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并存,这一现象反映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即本该吸引更多要素的行业没有吸引到足够的要素,而不该吸引过多要素的行业流入了过多的资源。要消除这种扭曲,就必须通过深化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打破地区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使生产要素价格能灵活反映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引导要素从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力。

其二,科技创新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单纯依靠资本、劳动力、资源等传统要素推动经济发展的外延型模式,这一模式在当下,由于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回报率下降等原因已经难以为继,并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结构性问题和矛盾。因而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为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提供新的力量源泉。科技创新之所以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因为从微观层面上讲,科技创新可以改善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既节约了资源和能源投入,又降低了单位产出能耗和成本,为产出的增长和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创造条件。从宏观层面上讲,科技创新会带来生产力水平的大幅跃升和产业升级。当前,我国创新能力总体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贡献度不足,科技体制机制僵化,这已然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短板”。为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使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其三,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深化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生产总过程分为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交换、分配和消费对生产也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当前我国供给侧的问题和矛盾,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有关。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又是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劳动人口收入比重过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共享发展理念,通过深化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此,要完善初次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保障居民可支配收入随着经济发展平稳增长,有效稳固内需增长的基础。同时,政府要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加快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继续保持和加大民生投入的力度;通过财政、税收等再分配手段,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被全民共享,为居民财富的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bt365娱乐副教授)

原文:《长江日报》2017.05.02 第12 求知